正确的歌唱共鸣利于气息的控制

我们所说的歌唱中的共鸣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。发音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叫做“基音”,“基音”在共鸣腔体内引起的共振叫做“共鸣”。人的声带是极短的振动体,气息冲击声带形成振动发出的声音的音量是微小的,这些声音被传到人体的各个腔体里面形成共鸣才使得音量变大,就如乐器可以通过其音箱产生共鸣一样,人的演唱中也需要腔体产生共鸣来扩大音量美化音色,这些腔体就是共鸣腔,主要包括口腔、鼻腔、咽喉腔和胸腔。根据人歌唱时声音的高、中、低三种音区可以大体将共振声区划分为三种:胸声区,是唱低音时主要用到的共鸣腔体,声音要浑厚结实;混声区,以口、咽、喉等腔体为主,可以起到适度调节配合胸腔和头腔的作用,是唱中音时主要用到的共鸣腔体,声音要圆润流畅;头声区,是唱高音时主要运用的共鸣腔体,声音要高亢明亮。

虽然为了更明确各个共鸣声区的位置及作用将其划分为三个声区,但在歌唱运用过程中,发声时最好是运用“混合共鸣”的方法。低音、中音和高音的正确共鸣需要正确的控制气息来完成,反过来正确的共鸣也利于气息的控制与运用。当我们在唱歌时,我们通过有意识的调节气息和共鸣腔体内的空间使其产生有意识、有技巧性、有控制性,有目的性的共鸣,以达到用较少的气息产生声音通过正确的共鸣获得最好的发音效果。

唱歌

然而对于一些初学者却很难一下就找到正确的共鸣,因为我们往往会进入这样那样的误区:如由于舌身后缩,舌根往下压,或过分的撑大喉咙,从而造成喉部肌肉过分紧张、僵硬,使得声音太靠后产生喉音,吐字不清楚,歌唱时嘴里像含了东西一样,听着很不自然,但声音自我感觉却会很大,误认为是共鸣的结果。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声带闭合不自然,无法有效的控制气息,引起气息不集中、洒气、漏气等现象,以至于歌唱时出现气息不足。因此,我们在唱低音和中音时要注意口腔自然打开,下颚放松,舌头自然放松的放于口腔底部微贴在下牙根部,软腭自然上抬,喉头稳定下放,利用胸腔、口腔、咽喉腔、鼻腔的混合共鸣发声,避免口腔太扁、舌头后缩或上翘、下颚紧张下压造成的声音太扁、大舌头和压喉等问题,就会减少了气息不必要浪费。唱高音时,则要高高抬起软腭、保持鼻腔畅通,做到正确的头腔和口腔的混合共鸣,使声音在头腔和口腔中获得最好的共鸣效果,避免气息不集中、洒气、漏气的问题,同时还要注意提起笑肌、放下喉节、保持气息在共鸣腔体内做到最大限度的自然的循环,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唱高音时出现气息控制不好导致音高不到位,音色太单薄,气息不足等问题。


支付宝转账赞助

支付宝扫一扫赞助

微信转账赞助

微信扫一扫赞助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