麦展穗 一级编剧(正高二级)。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原首席编辑,广西首届、第三届签约词作家。曾任第七届广西音乐家协会副主席、广西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等。出版歌词专集《一架古老的水车》《麦展穗歌词选集》和CD专辑《壮家妹——麦展穗作词歌曲选》。出版长篇纪实文学《昆仑关大战》等文学作品。创作拍摄《五色场》等电视连续剧及《葫芦妹的故事》等20多部广播剧。作品曾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、中国音乐金钟奖、中国广播影视大奖、中国原创歌曲“十大金曲奖”、共青团中央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、广东和广西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奖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。
写歌词的门槛很低,只要会写字、能阅读的人都可以写。所以,过去很多写诗歌、写小说的,都不把写歌词的当回事;很多文艺评论家写评论文章,写一个地方的文艺发展概况,也很少提及歌词,在他们眼里,歌词是雕虫小技,是不入流的。而另一方面,我们的社会现实却是,从电影插曲、广播电视、录音磁带、歌厅舞厅、卡拉OK、MV以及各种娱乐场所、群众文艺晚会等都能接触到歌词,可以说,歌词无处不在。
词在历史上是很有地位的。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上的一颗明珠,与唐诗争奇,与元曲斗艳,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,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。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、辛弃疾、李清照、柳永等,留下了许多经典名篇,千百年来,世人传诵。如苏轼的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;辛弃疾的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“青山遮不住,毕竟东流去。江晚正愁余,山深闻鹧鸪”;李清照的“此情无计可消除,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”“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。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”;柳永的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“多情自古伤别离,更那堪,冷落清秋节”等,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,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對人生无常的思考,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各自的人生与社会百态。
抗战时期,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,《义勇军进行曲》《大刀向敌人砍去》《游击队之歌》《太行山上》《黄河大合唱》《延安颂》等一大批抗战歌曲应运而生,像一柄柄利刃刺向敌人。其中,田汉作词、聂耳作曲的《义勇军进行曲》,是电影《风云儿女》的主题歌,创作于1935年,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,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,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;光未然作词、冼星海作曲的《黄河大合唱》,1939年在延安首演,歌曲慷慨激昂,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,为中华儿女不屈不挠、保家卫国的必胜信念而热情讴歌。现在这首歌曲已经成为经典,载入史册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,诞生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歌曲:《歌唱祖国》《我的祖国》《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》《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》《十五的月亮》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《军港之夜》《黄土高坡》《春天的故事》《美丽的心情》等,深受老百姓喜爱,耳闻则唱。甚至可以说,这些伴随着听者走过不同人生阶段的歌曲,已经烙在他们心上,成为一种或美好、或伤感、或振奋、或积极向上的时代记忆。而所有这些,一首首令他们难以忘怀的歌曲,母体就是歌词。
二
著名词家乔羽先生曾经说过:“歌词不是看的而是听的,不是读的而是唱的,因此它必须寓深刻于浅显,寓隐约于明朗,寓曲折于直白,寓文于野,寓雅于俗。”
通俗一点来说,就是大俗,大雅。这是对歌词这一艺术形式最精辟、最准确、最贴切的定位。
近些年来,随着文化的发展、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歌曲、手机微信的兴起,歌曲这一大众音乐传播形式从内容到空间,都有了空前的发展,也越来越多的融入我们的生活。我们听到的经典歌曲、各地的优秀民歌等,还有许多名目繁多的歌曲,比如,奥运会、亚运会、世博会有会歌,各地的一些什么旅游节、啤酒节、荔枝节、芒果节、采珠节等,有他们的节歌,一些城市、工厂、学校、医院有自己的市歌、厂歌、校歌、院歌,一些店还有自己的店歌。歌词借音乐的光,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,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社会的认同。所以,现在出现一种现象,写歌词的人很多,写出名堂的不多;歌词作品很多,大家喜欢的不多,作曲家拿去谱曲的就更少。这有社会原因,但更主要的是,歌词这种短小的音乐文学载体,总是给人一种错觉,认为歌词很好写,八句十句的,一百来个字,甚至只有几十个字,比起写小说、写散文等其他文学体裁,更容易入门,更容易获得成功。如果碰到一个好的作曲,歌曲万一流传开了,作者即可一夜成名,因此,纷纷趋之若鹜。据粗略计,全国每年所产生的歌词,数以万计、十万计,但真正能用的,少之又少,基本都是文字垃圾。其实,正如乔羽先生所说的,“歌词好写,写好难”。
写小说、写散文离不开生活,写剧本、写诗歌离不开生活,写歌词,当然也离不开生活。
有一些人认为,写歌词不需要生活,短短几行字,哪有什么生活?其实,这只是一种误解。方寸之间,大千世界。自然景观、人文景观、人的情感、人的命运、人的思想、人的追求等,字里行间,都可以精辟体现。中国有个成语,叫“闭门造车”,意思就是关起门来造车。可想而知,这车会造成什么样子。
没有生活,写出来的作品,必然是空洞的,苍白无力的,没有真情实感,全是概念化的东西。
人们都知道,从心底流露出的歌才能真正打动人。同样,一首好的词也应该是从心底流淌而出,没有矫情,没有雕饰,没有造作,没有浮华。正所谓亲切源于无华,无华源于朴实。苏轼、辛弃疾、李清照、柳永等人的词句,为什么能够直击人的心灵,引起大众的共鸣,如果没有真切的生活体验,没有真情实感,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,它能够流传千百年,让老百姓时常吟咏,得到一种隽永、美的享受吗?现在,很多所谓的词人,他们太渴望成功,太浮躁,对歌词缺乏一种真诚,对艺术没有一种敬畏之心。
三3E22FB53-BB2F-43D1-AD01-4809D19F88DE
可以说,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歌词,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,在生产劳动、生活爱情中,会用歌声来表达心中的欢乐、痛苦和忧伤,那唱出的语言就是歌词,只不过真正被文字记载流传下来的是从《诗经》开始罢了。《诗经》中脍炙人口的第一篇《关雎》,既是诗,也是歌词,都是可以入曲的,是一首情歌。《关雎》中的第一句: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”雎鸠是一种鸟。关关:象声词,鸟的啼叫声。好逑,逑就是配偶。这句诗说的就是,在那河中的小岛上,雎鸠关关在歌唱,善良美丽的少女,是小伙子最理想的追求对象。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,我们就可以看出,这是一首很美、很抒情的情歌。
《易经》很难懂,很多人都看不明白。其实,《易经》里面的卦辞、爻辞,有一些是能唱的。它们原先就是那时候的民歌,后来,被编纂成为卦辞、爻辞。因为年代久远,现在的人很难理解,而在当时,这些民歌都是很大众化、很普及的,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去理解《易经》。
《易经》贲卦六四爻辞:“贲如,皤如,白马翰如。匪寇,婚媾。”
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是:“打扮得很漂亮啊,马蹄声不住地响。白马昂起头,不是去抢劫呀,是去成婚的。”
《易經》屯卦六二爻辞:“屯如,邅如。乘马班如。匪寇,婚媾。”
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是:“慢慢走呀,要慢慢走,骑着马儿往返不前,不是去抢劫呀,是去成婚的。”
这是古代婚俗的一首民歌。贲卦那句,写的是男子打扮得很漂亮,骑着马出发;屯卦那句,写到了女家,怕惊动对方,走走停停小心谨慎的样子。这短句和长句结合,富于音乐的韵律。从这两卦中的两句内容、语言和句法来看,它们是一个分节歌的两段。
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。从事歌词创作,一定要学习古典诗词,特别是唐诗、宋词、元曲。
20世纪90年代初,陈小奇作词作曲的《涛声依旧》红遍大江南北。这首《涛声依旧》主要是从唐代诗人张继的《枫桥夜泊》中得到启发并获取灵感的。
《枫桥夜泊》是唐朝安史之乱之后,张继(715—779)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。在这首诗中,诗人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感受,勾画了月落乌啼、霜天寒夜、江枫渔火、孤舟过客等景象,将作者身处乱世、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,是写愁的代表作。陈小奇将现代白话文与古诗词结合起来,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创作。这首歌唱出了人们心底的怀念与忧伤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感叹,凄婉动人,充满着古典空灵的韵味。特别是最后一句,借用张继的“夜半钟声到客船”这个意像而来的“这一张旧船票,能否登上你的客船?”写得很智慧,很幽默,不落俗套。
周杰伦为电影《满城尽带黄金甲》创作主题曲《菊花台》,歌词也是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,如“菊花残,满地伤,你的笑容已泛黄/花落人断肠,我心事静静躺/北风乱,夜未央,你的影子剪不断”,现代白话文与古诗词结合得还是比较好的,意境、情绪也可以。但有个别句子却很令人费解,如“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”,既然孤单,为何又在湖面成双?如果是写在湖面上,人与影子成双,却又交待不清楚。
20世纪90年代有一首所谓经典老歌,由孙浩演唱的《中华民谣》。这首词实在不敢恭维。它虽然也吸收了一些古典诗词的句子,但是,主题是什么?作者到底想说些什么呢?让人看了摸不着头脑。歌词第一句“朝花夕拾杯中酒”是什么意思?而且,还有很多病句,比如“苍茫的风雨你何处有,让长江之水天际流”,这句子通吗?“苍茫的风雨”跟“你何处有”有什么关系?“让长江之水天际流”,你能有这么大的本事,能让长江之水天际流?又如“山外青山楼外楼,青山与小楼已不再有,紧闭的窗前你别等候”,明明上一句都已经说了,“青山与小楼已不再有”,下句怎么还会出现“紧闭的窗前”?真是矛盾百出。所以,词人在看古典诗词的时候,一定要真正弄懂它,像海绵一样吸收学习,而不是学了一些皮毛,乱套乱用,还起了误导的作用,对于那些追星少年来说,更是一种无形的殆害。
四
广西是民族地区,各个民族的民歌十分丰富,对于从事歌词创作的人来说,就是一座挖掘不尽的富矿。
要向民间学习,向地方民歌学习。
千百年来,人们口口相传、流传至今的许多民歌,很经典。比如《刘三姐》里的很多山歌,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,如这首《连情歌》:
连就连,
我俩结交订百年,
哪个九十七岁死,
奈何桥上等三年!
这样的句子,它浓缩了民歌的精华,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。
又比如:
你歌哪有我歌多,
我有十万八千箩,
只因那年涨大水,
山歌塞断九条河。
很浪漫,比喻很夸张,却又很贴切。这些歌情感自由奔放,不是刻意雕琢出来的。我们从这些优秀民歌当中,应该吸取些什么东西呢?
第一、要接地气,不说那些没有用的废话。我们注意一下就会发现,真正的民歌是没有“假大空”的。无论是情歌、哭嫁歌、酒歌、号子等,都是掏出心窝来唱的,这样的歌才能打动人。唱情歌感动了对方,阿妹才会跟你走:
想妹想得脚打飘,
跌了一跤又一跤,
当面捞衣给妹看,
肋骨断了几多条。
这样的情歌,比我们平常听到的一些爱情歌曲高明多了,什么“我爱你呀,你爱我呀,从早爱到天黑,爱到天下雨,天也流泪”等,都是空话,司空见惯,没有什么新意。根本原因,就是没有真情实感,没有生活体验。
第二、学习民歌的比兴手法。什么是比兴手法呢?宋代朱熹说,“比者,以彼物比此物也;兴者,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”。通俗地说,比,就是比喻,兴,就是引发,联想。我们的民歌里,大量都运用了这种手法。
比兴的手法,比兴的对象,往往是他们生活当中非常熟悉的事物,所以更形象,更生动。
广西民歌《难了难》:
难了难,
竹竿挑水上高山,
上到半山竹竿断,
上也难来下也难。
这是典型的比兴手法,比喻的对象是竹竿挑水上高山,说的就是生活当中的事情,用来比喻在爱情或家庭生活当中所碰到的、难以解决的困难,无可奈何,一筹莫展。仅仅四句歌词,却唱得令人心酸。
第三、用民歌的元素创作,必须要有所发展,跟时代同步,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,不能一成不变。其实,民歌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的。可以说,今天的民歌与一百年前的民歌,绝对是不完全相同的,再上溯一千年,相去更远。
在新时期,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,歌词创作如何把握?回归本真创新意。
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大书,要真正深入生活,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去发现,用自己的语言、去潜心创作。不能清醒认识到这一点,我们的创作就只能停留在口号式的图解,搜肠刮肚,拼凑文字,依然是感情苍白空洞,概念大于内容,与老百姓的审美需求距离甚远,难以产生共鸣。
支付宝转账赞助
支付宝扫一扫赞助
微信转账赞助
微信扫一扫赞助